2021 May~June 李文豪與其家庭交流紀實

HowardLeeTM
Jun 17, 2021

僅此紀錄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

李文豪的總體感受:

爸爸、媽媽、妹妹沒有辦法接受我現在的樣子,我只是想要好好的過好我自己的生活,而我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鏡所檢視著,只要有不合理想的狀態或是與過去大多數時間不太一樣的行為言語,他們就會有激烈的反應,判斷一切的一切都能歸咎在我的病情上,好像我生活的所有不正常都是躁鬱症所導致的,這些異常需要藉由調整藥物或是冠上一個新階段的名詞來讓自己內心的緊張感穩定一些,而任何的正常就是藥物控制得當,但是這對於我來說完全不是事實。

事實上是,我最近一直在觀察家中各個成員的言行舉止而調整自己的態度,試著找到一個平衡點,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然這樣狀態對於關心我的家人們會容易造成誤判,認為我處在躁鬱症的躁期,需要做藥物上的調整,或是以言語要脅要強制送醫。這些互動都加深了彼此的裂痕。

可能會想說,直接坦白告訴大家你想要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不就好了?但是對於人來說,說出實情有時候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我所認知的真相說出來往往也不是別人認為的事實,所以我感覺的是,卡在一個重複的迴圈,一次又一次的只是因為想要照顧好自己心中的感受,表達自己而被誤解,這樣的無限循環造成我的心裏極度不舒服以及壓力。

而我面對這些不舒服和壓力的表現再次反射出來,家人只會更為緊張,兩邊的言行刺激交互疊加,最後導致衝突。而當情緒在前,家裡的每個人,包括我,面對衝突的第一個反應都不是選擇發揮同理心,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試著去理解他人在當下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反應;而是再尋找其他能夠用來鞏固立場的事情防禦自己、甚至是用攻擊他人的話語來做回應,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僅沒有效率,更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針對個別家庭成員,我將會再次改變溝通方式,尋找大家都能感受到舒適的方式來進行改變。

以下是我對家庭成員的個別感受,而這一定會帶批判,若要採世俗委婉地說法來描寫,那就不是我心中真實的主觀感覺,我沒有辦法寫出這樣的文字。

媽媽:

工作時間佔比過多,鮮少留時間給自己放鬆,對於別人談論自己的話題會顯得異常敏感,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別人好,不管是經濟上、教育上也好,但實際上真正需要先照顧的是她自己的感覺,有太多的東西積累在身上無法卸下。

處裡家庭各項事務過於急躁,導致忽略許多細節,會讓人有不舒服的感受。在面對面的時候容易扯大嗓門與人溝通,可能潛意識裡想藉由這樣來樹立權威、削弱對方的氣勢以及吸引注意力讓人專心聽她說話。

在家裡認為自己的話大家從來都不聽,總是說甚麼就被反對,沒有人願意支持她。

爸爸:

不擅長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與情緒,總是說著自己的言行舉止背後都有自己的用意存在,但是若真正細心探討卻還是無法說出用意為何。

對於家庭事務有一份自己獨到的堅持,認為只要家裡的整齊清潔照顧好了,其他事情都會好。

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尺,當別人的價值觀與自己不同時,會有很奇怪的感覺,潛意識開始區分你與我不一樣。

並且不喜歡自己已經認定、已經宣布的事實被挑戰。

妹妹:

自我生活的節奏尚未穩定掌握,身體健康尚須努力。過於仰賴與他人聊天、網路媒體的單方面輸入,鮮少探討自己的內心進而產生輸出,沒有留時間坐下來與自己深度的對話,剖析自我感受,導致內心的黑洞無法真正被填滿。

在與家人溝通時只要聽到讓自己感到是說教式的話語就會有情緒波動,認為自己應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自主思考,自己檢討自己就好,不需要家人的檢討,很容易認為自己被家庭成員情緒勒索。

另外,社交軟體、網路上的人際關係以及串流的影視媒體,某種程度上綁架了自己的生活、影響在家裡的待人處事,讓人產生疏遠感,而透過漸進式的抽離,專注在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應能得到改善。

自己:

在聽家人說話,表達對我生活上觀察的意見時,容易挑他人的語病以及一些旁枝末節的事情來回應,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對這些話語感到有拘束感,想找機會削弱他人在對談中的權威性,藉此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

最近會想要改善家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環境與氣氛,但是走的方向不盡然正確,一開始出發點是想先從讓他人了解到自己說出來的話對他人有甚麼影響,所以常常在討論事務時,我將我觀察到他們那些常常不經意掛在嘴邊,但是對人心理影響很深的話、態度、行為,再拿出來用在他們自己身上,看看他們的反應如何,能做甚麼樣的調整,但是現在我學習到了,家人的人際關係並不能是一場實驗,更何況我自己本身就處在這個家庭裡,更不適合這樣和家人互動。

潛意識裡,我只希望能有一個歸屬感,在自己脆弱孤單時,能尋求慰藉的歸宿。

--

--